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強調,要堅持黨管人才,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,全方位培養、引進、用好人才,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。抓好人才工作,筆者認為要處理好五個關系。
處理好大與小的關系
心有大格局。樹牢“人人都是人才,人人都能成才”的大人才觀,摒棄 “唯學歷、唯職稱、唯論文”的狹隘人才觀。比如,當前鄉村振興急需的農村實用人才、企業發展急需的技能人才,傳統意義上是大家眼中的“泥腿子”“藍領子”,很多人覺得這些人上不了層次,算不得人才,這種思想是要不得的。新時代需要袁隆平、彭士祿這樣的科學家,也需要方文墨、李萬君這樣的大國工匠。
胸有小情懷。組織部門是人才之家,組工干部是家的“主人”,也是家的“傭人”。要深入開展“我為人才辦實事”活動,切實將人才服務體現到“關鍵小事”上、關愛落實到“急難愁盼”處,健全完善人才配偶就業、子女入學、住房保障等全鏈條服務機制,提升服務的精準性、有效性,打造工作上有保障、生活上有盼頭的“軟環境”,讓人才獲得“此心安處是吾鄉”的歸屬感。
處理好高與低的關系
在人才引進上,既要突出高層次,結合主導產業,依托產學研平臺,靶向招引一批“高精尖”人才,實現“引進一個人才,帶來一個團隊,辦起一個企業,興起一個產業”的鏈式效應;又要適當降低門檻,考慮到基層對人才的吸引力相對不足,在一些事業單位專業崗位公開招考中,常出現無人報名或報考人數無法達到開考比例的情況,針對這類急需緊缺人才,要降低開考比例,放寬學歷、年齡條件限制,直接通過面試予以引進。
處理好外與內的關系
當前,有的單位覺得引進人才周期短,見效快,而培育人才投入大、周期長、見效慢;谶@樣的理念,他們重使用,輕培養,對引進人才厚愛有加,對本地人才則求全責備,往往就會出現“招來女婿、氣走兒子”的現象。
外引是基礎,內育是關鍵。引才好比“輸血”,短時間內能快速提升本地人才存量;育才好比“造血”,見效時間雖長,但能從根本上改善本地人才結構。用好人才的核心在于效能,既需重視引進人才“輸血”,更需重視培育人才“造血”。只有堅持外引和內育相結合,統籌兼顧,才能做好人才工作,不斷壯大人才存量。
處理好上與下的關系
組織部門發揮牽頭抓總作用,履行管宏觀、管政策、管協調、管服務職責,要把握好上與下的關系,為黨委政府和人才之間搭建感情交流橋梁紐帶。
上就是上接天線,加強對人才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,積極推選符合條件的優秀人才擔任各級“兩代表一委員”,通過聘請“招才大使”“決策顧問”、列席重大會議等形式,邀請高端人才參與地方重大決策,發揮“智囊”作用。
下就是下察實情,堅持黨委聯系服務專家制度,定期開展專家走訪慰問、健康體檢、休假療養等活動,密切思想聯系,加強情感交流。加強調查研究,挖掘不同領域人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,為人才強市把脈問診,助力高質量發展。
處理好加與減的關系
在創業環境上做加法,推動創新鏈、產業鏈、資金鏈、政策鏈、人才鏈深度融合,健全政府、企業、社會等多元化人才投入機制,整合科創、金融、信息等要素資源,切實增強平臺載體的引才聚才功能,放大對扶持人才創新創業的“乘數效應”。
在制度環境上做減法,為人才“松綁減負”,破除體制機制對人才的束縛,賦予用人單位更多的人才引進、使用、評價、激勵自主權,充分激發用人主體積極性。持續推進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創新,打破唯文憑、學歷論,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、能力、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,讓想干事、能干事、干成事的人才有用武之地。